“改变国民食物结构之梦”的三位大先生

发稿时间:2023年10月17日来源: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作者:董维春 高务龙

我心磅礴向大漠,振翅翻飞任高低。

黄炎子孙遍神州,长征路上钲鼓催。

这四句分别摘自任继周院士的三首诗作,表达了先生及前辈们扎根大漠草原的情怀和盼望国家强盛的理想。

用“改变国民食物结构之梦”,将我国畜牧、兽医和草学三个领域影响巨大的三位大先生紧密相连,即王栋先生、盛彤笙先生和任继周先生,他们都是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的杰出校友,是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的骄傲,也是中国的骄傲。

第一位大先生是王栋,出生于1906年,著名的畜牧学家,草原学家,动物营养学家,农业教育家,中国早期动物营养学和家畜饲养学开拓者,被誉为中国动物营养学科和草原学科奠基人。

1927年,王栋毕业于南通农科大学,1937年公费留学英国,1940年在爱丁堡大学农学院获得博士学位。1941年夏,他冒着二战战火,辗转海路归国,历任贵州农工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,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。1945年后,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、南京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,兼任中央畜牧试验所营养系主任。1956年,评为一级教授,成为南农同批次五位一级教授之一。

王栋

  

回国后,他仅工作了短短16年时间,但却做出了非凡的业绩。他最早把“植物—动物生产”这一现代草原学的核心和精髓介绍到中国,并亲自探讨了“植物—动物生产”的几乎全过程,把土、草、畜、环境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,这已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。针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单一谷物农业系统,他提出种植业必须与畜牧业结合,这在当时可谓独具慧眼,他说:“无草,无牛;无牛,无粪;无粪,无农作”,“肉皆是草”。在他工作的最后十年,有了比较安静的环境,有了简陋但是专用的实验室,有了走到农村牧区去,把科学奉献给祖国的机会,这是他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段,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,几乎每年一本专著,总计达190万字。他以严谨科学、勇于创新、献身国家的高尚精神,激励着一代代草业科学家努力奋斗、不断前进。但天不假年,1957年年仅51岁的王栋先生不幸英年早逝。

王栋先生培养了一批草业科学家,任继周、许鹏、许令妊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,他们以及他们的再传弟子,足迹遍布甘肃、新疆和内蒙古大漠草原,为我国草业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第二位大先生是盛彤笙,出生于1911年,杰出的兽医学家、微生物学家、兽医教育家,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,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。

盛彤笙

  

1932年,盛彤笙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动物学系,后在上海医学院进修医学,1934年留学德国,1936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,这个学位在当时是非常稀罕的,但他却弃医学农,践行“改变国民食物结构之梦”,他认为:中国人食物构成中动物性蛋白太少,以致身体孱弱,被人称为“东亚病夫”。于是,他把兽医作为切入点,转学汉诺威兽医学院,1938年获得兽医学博士学位,成为人医兽医兼通的“双料博士”。同年回国,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农学院。1941年,他回到了抗战西迁成都的母校,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,被称为“娃娃教授”。

1936年,盛彤笙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

  

1946年,国民政府决定创建国立兽医学院,经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提名,盛彤笙从南京奔赴兰州,筹办国立兽医学院并出任院长,用他自己的话说:当时的兰州,交通困难……抗战胜利之际,知识分子都往东南走,而我反其道而行之。当时,35岁的盛彤笙还是单身,1947年他与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邹钟琳先生的女儿邹东明喜结良缘,从此,邹东明放弃了中央大学学习的艺术专业,与盛彤笙一道“远牧昆仑”,发挥了重要的“贤内助”作用。盛彤笙克服困难,广纳英才,身居平房,建设了“伏羲堂”,使国立兽医学院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兽医教育机构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投身新中国大西北建设,先后担任西北大区畜牧部副部长、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和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院长。

盛彤笙的一生,有很多常人罕至的成就。抗战期间条件极为艰苦,他研究的四川水牛“四脚寒病”论文发表于《Science》,受到世界兽医和微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。他是兰州“两院两所” 的主要创建人,即国立兽医学院(甘肃农大前身)、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、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(即中兽医研究所)、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。他也是我国最早认识到草原、草畜生态与农业生产重要关系的学者之一。

正当他在兰州专心致志、播下科学种子的时候,一场突发的运动使他“蒙难”20年,但他身处逆境,返璞守真,科学家情操分毫不减。为满足兽医界对外国原著的需要,他精心翻译了胡提拉的世界名著《家畜内科学》《家畜传染病学》近300万字,尽管当时他连署名的权利都没有,但他一丝不苟。晚年由于健康原因,他调到江苏农科院工作,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,主编了《中国大百科全书-兽医卷》和《中国畜牧兽医辞典》。改革开放后,他恢复了名誉,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学科评议组成员,坚持“改变国民食物结构之梦”,强调畜牧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。当任继周八十年代初转道南京看望他时,看着他平淡而略显凄凉的神情,听着他讲述自己治学故事时,被震撼得满眼泪花,呆坐良久,动弹不得。1987年,盛彤笙在南京病逝,一代宗师走完了他76年的人生旅途。

盛彤笙被尊为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,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突出业绩,还因为他在兽医教育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。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,为畜牧兽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1978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,畜牧兽医界8位委员中有4位出自盛门,可谓一时佳话。同时,他的岳父南农植保系邹钟琳也是全国政协委员,翁婿同堂议政,传为一时美谈。

第三位大先生是任继周,出生于1924年,2023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,百岁之龄仍在勤奋工作。当年报考中央大学畜牧专业入学面试时,冯泽芳院长问他为什么要学畜牧?他答道:“我的身体不好,不光我,中国人的身体都差,我想改变我们的食物构成,用自己的所学,让国人强壮起来。”

1943年任继周大学一年级

  

1948年,盛彤笙为发展西北牧草事业,请中央大学王栋推荐一名毕业生去兰州工作。王栋慧眼选定任继周,从而造就了一位现代草业科学大师。盛彤笙在给中央大学农学院致函中写道:本院为教学上之需要计,拟派助教任继周君于48年8月份起,前来贵院随同王栋先生研究牧草学一年,该员进修期间薪津当由本院照常支给,拟请贵院就近给予寄宿方便并赐指导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任继周不负所约,于1950年2月携中央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当翻译的妻子李慧敏,一同来到了兰州。盛彤笙夫妇对任继周夫妇关心备至,结下的师生之情,令人感动。

任继周带着王栋先生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与牛羊同居,与鹿豕同游”的谆谆教诲,来到大西北。数十年来,他跑遍每一块草原,探索着草地、草原、草业科学发展规律,思索着它们与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的联系与交融。用全部的心血践行着青年时立下的誓言和对恩师的承诺。

20世纪50年代任继周先生(右4)带领学生在草原实习

  

他初心如一,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,都以舍身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。年轻时,穿“毒甲”,吃腌菜,住帐篷,骑毛驴,成果丰硕;年长了,做科普,写著作,创学科,捐善款,耕耘不辍。他将深厚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扎实的一线调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,亲历了新中国草业科学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,培养了早期草业科学的大部分人才,带出了一支“黄埔军团”。年过九旬,还出版了《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》《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》和《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》,把学术视野从自然科学家,上升到哲学家和教育家的高度。

2003年任继周先生在贵州考察

  

作为一代宗师,他一直不忘母校和恩师的教诲,先后兼任南农动物科技学院和草业学院名誉院长,希望南农能够成为南方草学中心。2002年,他回到母校为王栋先生敬立铜像,亲自撰写了铭文,并倡议中国草学会设立“王栋草业科学奖学金”。在他建议下,2012年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110周年校庆之际,成立了草业学院,任继周先生和于康震副部长共同为学院揭牌。

2012年10月任继周院士和于康震副部长为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草业学院揭牌

  

2011年,甘肃农大胡云安等出版了《远牧昆仑:盛彤笙院士纪实》,任继周在“序”中写道:“他的科学家的胸怀,内外透亮,不存城府。对自己、对别人,尤其是自己的学生和友好,严格得令人生畏。”“我作为盛老的晚辈,出于对盛老的尊敬和爱戴,曾多次演讲、写文章,传播盛老为人、治学之盛德,唯恐其湮没不彰”。2021年,他自筹经费,在南农设立“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”,一位院士为自己的院士老师设立奖学金,更显他尊师重教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。他的儿子北京体育大学任海参加了奖学金捐赠仪式,并代父宣读奖学金的设立宗旨:我把在母校兼职期间的所得反馈母校,设立“盛彤笙草业科学奖学金”,是因为完美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有深厚的根砥,这项奖学金,不仅是对草业后学的鼓励,也彰显盛公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风格。

这三位“改变国民食物结构之梦”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们每个人油然而生敬意,他们三位师生相承,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国家和人民,都在为中国人的营养健康和食物安全殚精竭虑,他们丰富了“诚朴勤仁”校训,他们践行了“强农兴农”使命。同时,我们也不能忘记邹东明女士和李慧敏女士,她们也是“远牧昆仑”的一员,并默默地成就了两位院士的杰出成就。

让我们缅怀王栋先生、盛彤笙先生的丰功伟绩,学习和继承任继周先生立志高远、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,开拓创新、敢为人先的学术精神,深耕讲台、诲人不倦的育人品格,学高为师、提携后人的大家风范,激励青年草业学人,学习前辈,脚踏实地,勤奋拼搏,积极工作,以只争朝夕的忘我精神,推进我国草业科学事业不断前进。

编辑:赵烨烨

阅读次数:716